1. 基本材料:
奥氏体不锈钢:如304、316、316L,适用于大多数一般腐蚀工况。
镍基合金:如哈氏合金、蒙乃尔合金,用于强腐蚀环境。
纯钛、钛合金:用于氯离子含量高的苛刻环境。
也可采用聚丙烯、PTFE等非金属材料用于特殊腐蚀工况。
2. 丝网形式:
核心是特殊编织的、蓬松且具有极大比表面积的网垫。
标准型(Knitted):最常见形式。丝线以“曲别针”式的环环相扣方式杂乱无章地缠绕,形成大量弯曲通道和巨大空隙率(通常高达97% - 99%),实现了高表面积与低压降的平衡。
高效型(High Efficiency):采用更细的丝线和更高的编织密度,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,用于捕获更细微的液滴,但压降相对较高。
高穿透型(High Vapor):结构更为疏松,空隙率更大,抗堵塞能力强,适用于高气速、高液载或可能含有固体颗粒的工况,牺牲部分效率以换取操作弹性。
3. 成套组件结构:
一个完整的除沫器单元并非只有丝网,它通常包含:
丝网层(Mesh Pad):核心部分,由丝网卷制或叠合至所需厚度(通常为100mm或150mm)。
支承栅板(Support Grid):通常由扁钢、圆钢焊接而成的格栅,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开孔率,用于承托丝网层,防止其被气流吹毁或变形。
压紧装置(Holder Bar):横向固定在支承栅板上,将丝网层压紧固定,防止运行中松动。
密封挡圈(Gasket/Sealing Strip):安装在丝网层边缘,用于密封丝网与设备壳体间的间隙,防止“气流短路”,保证全部气体都穿过丝网层。
正确选型是保证除沫器高效稳定运行的前提,需重点考虑以下参数:
临界气速(Critical Gas Velocity):这是最核心的设计参数。通常采用Souders-Brown方程进行计算。气速过低,液滴惯性不足,分离效率下降;气速过高,则会导致已捕获的液体被气流“二次夹带”走,并可能造成丝网物理损坏。设计气速通常取泛点气速的70%-80%。
分离精度(Droplet Size Removed):需明确工艺要求去除的最小液滴粒径,以此选择标准型或高效型丝网。
压降(Pressure Drop):丝网除沫器的优势之一就是低压降(通常在25 - 250 Pa之间),这对于节能降耗至关重要。
介质条件:气液两相的组成、温度、压力、腐蚀性、是否易结垢等,直接影响材质选择和使用寿命。
安装空间:需根据设备(如塔器、容器)的内径确定除沫器是整盘安装还是分块安装。